在制造企业免息配资炒股,成本核算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老板天天问:“我们这批货到底赚不赚钱?”财务天天算:“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哪个环节出了偏差?”车间天天喊:“人工用多了,设备换线耽误了,报表不准!”说白了,制造业要想算清楚成本,从来就不是拉张Excel就完事。
它其实是个流程贯穿、数据驱动、标准先行的系统性工作。
我经常跟生产企业聊,发现很多人有个误区: 以为成本核算是财务的事,跟生产没关系。
其实你生产环节不把底子理顺,财务哪怕再厉害,也算不准一条线、一个批次到底花了多少钱。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把这件事讲清楚——
制造成本核算,三大核心一定要先搞定:
BOM清晰工时准确工艺标准化这三样东西,就是算清楚成本、管住成本的地基。没有它,后面所有报表都只是“参考数据”,不是“决策依据”。
不管你是老板、财务、还是生产主管,搞懂了这三件事,至少70%的成本算不准的问题都能定位清楚。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制造业的成本分析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制造费用、物流成本和研发成本等。给大家推荐最近miao君一直在使用的一款成本分析数字化工具FineBI,这款工具上手简单,能帮你能自动生成各类报表、可视化图表,实现业务和财务数据的实时共享与智能处理,你也可以用它来做项目成本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下载地址放在这里了,复制到浏览器打开即可体验:https://s.fanruan.com/kpx5b
一、第一核心:BOM清晰——材料成本要先算对我们先说第一个:BOM清晰。
什么是BOM?
BOM(Bill of Materials),就是一张“用料清单”,它告诉你:
一个产品需要用哪些材料?每种材料用多少? -材料分几层结构(多级BOM)?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你要生产一张办公桌,BOM里就会写:
桌面:1件桌腿:4件螺丝:8颗包装箱:1套这只是最基础的单级BOM。如果是复杂产品,比如电气设备,BOM会拆成多级:
成品 半成品A 零件A1 零件A2 半成品B 零件B1 零件B2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个BOM直接决定了材料成本怎么算:
材料成本=用量×采购单价
问题来了:BOM不清晰,会出什么问题?
材料数量偏差 比如BOM里写每台机器要用20颗螺丝,实际生产要用24颗。财务按20颗算账,少算了20%螺丝成本。结构错乱 半成品和成品关系没理清,产线投料用的是A版本,财务算的是B版本,最后账实对不上。版本管理混乱 工艺改了没同步BOM,旧数据和新数据混着用。说到底:
BOM清晰,就是要做到“材料用量明明白白、结构层级清清楚楚、版本口径一口对”。
如果没有BOM清晰,任何一笔材料成本都只是估算。
二、第二核心:工时准确——人工成本怎么算准?材料算清了,接下来是人工成本。
很多老板问我:“人工成本怎么算?是直接按工资平摊吗?”
如果你只是粗略测算,平摊也行。但想算清楚每个批次、每个订单、每个SKU的实际成本,必须做到:
工时核算准确工时归集合理先搞清楚:什么是工时?
工时=一个工序/一条产线/一个工人的工作时长。
举个例子:
一台设备产一批产品用2小时生产人员配2个人 那么人工工时就是:2人×2小时=4工时
如果工时记录不准:
人工成本按台账算一套生产领料按工单算一套 最后核算全偏。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工时核算最常见的三个坑:
标准工时和实际工时不一致 标准工时:工艺定额里写的时间。 实际工时:现场操作真实消耗。 很多企业只看标准工时,忽略实际差异。换线、停机时间没归集 有的班组停机也算生产时间,有的只算开机,口径不统一。工时分摊逻辑混乱 一条产线同时做两种产品,人工怎么分?有的按产量,有的按工时。想算准人工成本,必须做到:
每个工序有清晰标准工时实际工时要自动采集或准时报工工时分摊规则一致(建议和财务确认好)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三条做不到,你的人工成本只能是“拍脑袋”。
三、第三核心:工艺标准化——制造费用怎么核算?工艺标准化听上去很虚,其实特别实在。
先看制造费用是怎么来的:
设备折旧能耗工装耗材设备维修水电这些都需要有“分摊依据:
工艺路线清楚,才能算设备用多少工时。标准定额清晰,才能核算单位产出的消耗。批次管理规范,才能把耗材算到对应订单。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举个例子: 一个产品在工序A要用3小时的设备,工序B用1小时。 如果你没把工艺路线标准化,财务只能按月平均分摊:
本月设备折旧5万,产了1000件产品,平均每件摊50元。
这样算出来的成本,根本反映不了“用设备多的产品成本更高”。
再比如:
工艺标准不清,生产有的人先做B再做A,时间都变了。工装耗材随意报废,没人对账。最后账上数字好看,实际根本没参考价值。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所以:
工艺标准化=把生产步骤、工时消耗、工装消耗固化成标准流程。
这样制造费用核算才有逻辑,也有可追溯性。
四、三件事不清,成本核算永远算不准很多工厂总说:“我们ERP上了啊,成本还是算不清。”
其实根在三个“底子”:
BOM不清:原料不准工时不准:人工含糊工艺不清:费用没法分最常见的三大现象:
报表看着赚钱,结果年终一盘库亏一堆钱订单明细一对账,人工成本浮动30%每个财务、生产、技术核算口径都不一样说白了,系统只是工具,底层数据逻辑才是关键。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五、工厂要怎么把这三件事理顺?实操建议先说个大实话: BOM、工时、工艺这三件事,你光靠Excel表是扛不住的。
因为它们都需要跨部门同步,还要定期核对、动态更新,这时候就得用BI或者数字化工具把流程“串起来”。
下面我分步讲清楚:每件事怎么做,以及BI能帮上什么忙。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BOM清晰怎么做:
产品版本先统一:一品一码,避免多版本混乱。多级BOM分层理清:原料、半成品、成品结构一目了然。定期核对BOM和工艺一致性,每季度做一次对账。建立版本变更流程:工艺改了先改BOM,再改计划。BI怎么用:
建立BOM对比看板:不同版本、不同批次用料差异一眼看出。用BI做BOM用量变动预警:一旦某种原料用量偏离标准,系统高亮提醒。建BOM版本追溯表:让财务、生产都能查历史版本,解决对不上的问题。实用小技巧: BI里先做个“成品-半成品-原料对照表”,每次排产或核算都用同一套口径。
(2)工时准确怎么做:
先把每个工序的标准工时定好,变动工时及时记录。建立实际工时报工机制:产线班组及时录入,最好能自动采集。工时分摊规则统一:提前跟财务对好口径。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BI怎么用:
做工时采集看板:显示标准工时vs实际工时差异。用工时分摊报表:不同产品、订单分摊的人工成本随时查。建工时偏差分析:对超标工序自动生成提示和责任人。实用小技巧: BI的“工时偏差趋势图”能看出是不是某条产线、某个班组反复超时,方便你找原因。
(3)工艺标准化怎么做:
建立标准工艺路线:每个工序、顺序、用时固化。定额消耗标准:设备折旧、能耗、工装分摊都先定公式。工艺变动要审批:任何工艺变动,都要同步到BOM和排产。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BI怎么用:
用工艺流程对照看板:实时核对计划工艺vs实际执行。建立工艺消耗监控表:每个工艺消耗的能耗、人工、折旧自动汇总。工艺改动审计:BI里留痕每一次改动,随时可以溯源。实用小技巧: 做一张“工艺-成本关联表”,每条工艺对应耗材和工时标准,财务随时能查。
结语很多老板觉得:“成本是财务的事,生产要抓交付。”
其实:
成本核算,是生产、工艺、财务三方协同的结果。
只要把BOM清晰、工时准确、工艺标准化这三件事做好:
财务能算清生产能管好老板能看明白成本管理才能从“拍脑袋”变成“用数据说话”。
别等到年底算账才发现,表上赚钱,账上没钱。
先把这三件事做实免息配资炒股,工厂经营才有底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悦来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